[转]德国的职场,比你想象的还要残酷!
在我决定调到德国来工作时,我和一个老领导(西班牙人)谈心。他以前也曾派驻德国好多年,所以对德国的工作环境很熟悉。
他是一个说话不绕弯子的人,常常言简意赅。
他说,你确定要在德国工作?我告诉你,德国人很malos (坏蛋)。
我大为不解。我感觉虽然德国人的个性比较奇葩,但是普遍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怎么就成了“坏蛋”了?
后来我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后,才开始慢慢能体会当时的老领导是什么意思。他说的当然不是个人品质上的鸡鸣狗盗的“坏”,而是指这里的职场坏境常会让你感到一股冷酷无情。
相对于热情温暖开放的西班牙人来说,这里你常常感到孤立无援,当然偶尔忍不住骂一声:这帮坏蛋!
职场里有很多普遍适用的“秘籍”,比如工作独立性,比如结构化思维等等,这些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没有资格写“职场宝典”什么的,只想写写那些身边的职场里从我们中国人的视角看起来很神奇或者很神经的特点。
1、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表达,即使它可能很蠢。
我们中国人讲究韬光养晦,讲究谦虚。在大会议中,如果不是有特别明确的理由要说些什么的话,一般很少主动争辩自己的观点。
我刚来时,参加一些工作讨论。会议中常有一些人,特别是50多岁的“老德国人”,他们总有一种迷之自信,对会议里的每一个内容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评头论足。如果打算15分钟讲完的报告,一般没有双倍的时间都搞不定。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他们并不怎么了解topic本身,发表的观点常常莫名其妙,狭隘甚至偶尔愚蠢。
如果在中国,这样的意见要么引起“群起而攻之”,要么领导拍板:Shut up!
但是在这里,我观察了一下,大家都习以为常,很少人会直接掐断别人的话头。因为大家誓死尊重你发表意见的权利,所以有时讨论就变得漫无边际。
对于我这个中国急性子来说,常常觉得不能忍。
在会议讨论中,充分尊重个人不同意见和保证效率之间,怎么取舍?
2、没意见的人没贡献,会被鄙视。
中国人以和为贵,不怎么当众批评别人的方案。如果我会议中不说话,那就是默认同意。
在人数较多的大会议争论某件事情时,只要没有戳到我的“痛点”,我就觉得可以接受,也就心安理得的不说话。
后来我发现,这样行不通。因为他们认为,没意见的人对结果没贡献,那我干嘛请你来开会?
这样时间长了,人家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人,没有独立的观点,会慢慢地开始轻视你。
所以,有时候你明明想要表达友好合作谦虚的态度,但是却被别人理解为没价值没头脑,你说冤不冤?
3、“刺头”赢得尊重。
我们中国人喜欢寻找compromise,讲究的是大局为重。所以当大家讨论事情时,倾向于让步,以便快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觉得还可以,那就凑合着先这么办吧。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如果有些人特别爱挑刺,总是发表很多反对意见。说什么他都要跟你抬一杠子。这种人一般我们中国职场里很不待见。
但是在这里,这样的“刺头”反而常常赢得很多尊重。
下次再讨论什么事,Topic owner还会特别单独先和这位同事沟通一下,以取得他的最大支持,美其名曰:Pre-alignment。
4、风险导向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办事,讲究结果。希望能够快速的找到一个solution,先把事情干起来,然后再慢慢改进优化。(我个人也是属于这一卦的。)
而很多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风险导向性的思维方式。
拿到一个新的topic,他们告诉你的不是what can work, 而是先告诉你一百个理由,why it doesn’t work!
等到大家经过数次讨论,终于着手于一个方案时,这时他们又会告诉你这个方案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有时大家竭尽全力的思考,不是寻找解决方案,而是在想有没有什么风险被漏掉了?!
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说,中国人和德国人几乎是在两个极端上,一个是非常乐观,认为“怎么会那么巧凑齐风险发生的条件”,愿意“铤而走险”,而另一个是相对悲观,认为“w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所以他们总是力求万无一失。
工作上,一下子进入这种风险导向的思维模式,常常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5、德式处女座
地球人都知道,德国人是全民处女座的。(处女座同学躺枪了,:))
他们特别爱较真,喜欢追求滴水不漏的答案。
好像个个都有强迫症,不做到100% precise,不能活。
有一次一帮人开会,讨论PPT上的某段话,就为了其中的一个词,讨论此处应该用“Modularity”还是“Module“这个词,大家热烈地讨论了2个小时!
会议结束后,我感觉小宇宙都崩溃了。。。
公司里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说是某董事级别的会议,员工小心谨慎地汇报工作,侃侃而谈讲了一大堆各种高大上内容,然后等待董事的意见。这位董事看了报告一眼,只说了一句话:你报告上面用的橙色不是公司定义的标准橙色,回去改吧。
所以假如你不幸地在全民处女座的环境中工作,一定要讲究细节,要十分准确。尽量不要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6、脑力扳手腕
有时也跟德国人一起吐槽职场怪象。这位同事说:这里人很喜欢用脑力扳手腕。
意思就是,开会时,大家常常关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比谁的思维最缜密,谁能把一个问题更完美的抽象表达出来,最好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个一二三四出来。
这种角力每天都在发生,大家都默默地在比谁的口齿更伶俐,谁的头脑更灵活,谁是更聪明的那一个。
我的一个朋友,德国人,他说这种角力让他觉得很疲劳,好像每时每刻都要战斗,因为别人常常进攻,你就要防守,要努力争辩,不能懈怠。有时早晨状态差,他就会担忧,今天状态不好,一定招架不了。
我在别的国家也工作过,但是从来没有这么明显地体会到职场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不抗争就会变成猎物,变成被攻击,被鄙视,被遗弃的对象。
7、来这里比口齿伶俐,你可能来错了地方
我有个女性朋友,也在某大型外企工作,她以前一直在中国工作,后来调到欧洲公司。有次我问她在新地方工作感觉怎么样?她说了一段让我若有所思的话。
她说:感觉就像是以前在乙级联赛踢球,因为表现得不错,被升到甲级联赛的球队踢,结果一来就发现,尼玛,人人都踢得比我好!
她指的当然不是国内的工作能力是“乙级”,而是指不同的职场环境和风格带给她的不适应。
她以前觉得自己外语好,表达能力好,到了这里才发现,大家的外语都很溜,表达能力都比她好。
她以前觉得自己思路清晰,逻辑分析的能力也不错,到了欧洲后,她发现人人看问题都比她看得更全面,人家不仅会独立思考,还会总结理论,再上升到流程高度。
她后来说,其实倒也不是说这里到处都是“高手”,而是因为这里的职场环境不同,人家从上学到工作天天都在用脑力扳手腕,一直在训练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所以对于她来说,来这里比口齿伶俐,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短板跟人家拼,自然会感到吃力。
8、十年磨一剑,还来得及吗?
在中国的职场里,市场瞬息万变,拼得是速度,是执行能力。你如果跟你老板说,我要十年磨一剑,我要做出完美的东西来才能交付。那估计你老板很想抽你。
大家都知道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他们还很擅长风险管理和流程导向。
他们不爱马虎潦草的东西,不爱交出任何draft version。只要觉得这件事还没有100%想清楚,方案还不够完美,那就再讨论讨论。
做事情,假如没有缜密的流程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管多小的事,拿到手,都要先开始讨论roles and responsiblility。
有时做一件很小的事,大家也会说,咱们先做个stakeholder analysis,分析一下关于这件事,谁是利益相关者,谁会被影响,谁有影响力,谁有决定权。
接下来,咱们做一个risk management,看看做这件事有什么风险?又是一个长长的研讨会。。。
然后小半年过去了,各种分析都做过了,洋洋洒洒写出一个50+页的报告,最后出来一个结论:好,咱们做吧。
凭良心说,德国人做出来的很多是精品。老牌工业强国仍然有着深厚的实力。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急性子,习惯了“步子跨的大点”和弯道超车,你可能会一开始不能适应这里的工作理念。
以上都是个人片面观点,也有部分吐槽性质 :)
每个行业,每个公司,甚至每个部门都会有不一样的职场环境,不能以偏概全,德企里也一定有很多其他不一样的职场,希望小伙伴们不要被我误导。:P
欢迎大家留言吐槽你身边的职场!:)